扎染的制作工藝和工藝特色都是什么呢?
制作工藝
綜述
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。它是通過紗、線、繩等工具,對織物進行扎、縫、縛、綴、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。其目的是對織物扎結部分起到防染作用,使被扎結部分保持原色,而未被扎結部分均勻受染。從而形成深淺不均、層次豐富的色暈和皺印。織物被扎的愈緊、愈牢、防染效果愈好。它既可以染成帶有規則紋樣的普通扎染織物;又可以染出表現具象圖案的復雜構圖及多種絢麗色彩的精美工藝品,稚拙古樸,新穎別致。扎染以藍白二色為主調所構成的寧靜平和,即用青白二色的對比來營造出古樸的意蘊,且青白二色的結合往往給人以“青花瓷”般的淡雅之感,而平和與寬容更體現在扎染的天空中。
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,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、板藍根、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,尤其是板藍根。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,屬多年生草本,開粉色小花,后來用量大了,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,好的可長到半人高,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,先將之泡出水,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,摻一些石灰或工業堿,就可以用來染布。扎染的制作方法別具一格,舊籍生動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藝過程:“‘擷’撮采線結之,而后染色。即染,則解其結,凡結處皆原色,余則入染矣,其色斑斕。”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、絞扎、浸泡、染布、蒸煮、曬干、拆線、漂洗、碾布等,其中主要有扎花、浸染兩道工序,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。染缸、染棒、曬架、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。
扎花
扎花,原名扎疙瘩,即在布料選好后,按花紋圖案要求,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、折疊、翻卷、擠揪等方法,使之成為一定形狀,然后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,將其扎緊縫嚴,讓布料變成一串串“疙瘩”。
扎染用的布料過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織的較粗的白棉土布,現在土布已較少,主要用工業機織生白布、包裝布等布料,吸水性強,質地柔軟。先由民間美術設計人員根據民間傳統和市場的需要,加上自己一定的創作,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,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蠟紙在生白布上印下設計好的圖案,再由婦女將布領去,用細致的手工按圖案縫上,再送到扎染廠或各家染坊。
浸染
浸染,即將扎好“疙瘩”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,再放入染缸里,或浸泡冷染,或加溫煮熱染,經一定時間后撈出晾干,然后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。如此反復浸染,每浸一次色深一層,即“青出于藍”。縫了線的部分,因染料浸染不到,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,又因為人們在縫扎時針腳不一、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,帶有一定的隨意性,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,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。
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,后撈出放入清水將多余的染料漂除,晾干后拆去纈結,將“疙瘩”挑開,熨平整,被線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,呈現出空心狀的白布色,便是“花”;其余部分成深藍色,即是“地”,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,至此,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。“花”和“地”之間往往還呈現出一定的過渡性漸變的效果,多冰裂紋,自然天成,生動活潑,克服了畫面、圖案的呆板,使得花色更顯豐富自然。
扎染取材廣泛,常以當地的山川風物作為創作素材,其圖案或蒼山彩云,或洱海浪花,或塔蔭蝶影,或神話傳說,或民族風情,或花鳥魚蟲,妙趣天成,千姿百態。在浸染過程中,由于花紋的邊界受到藍靛溶液的浸潤,圖案產生自然暈紋,青里帶翠,凝重素雅,薄如煙霧,輕若蟬翅,似夢似幻,若隱若現,韻味別致。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拙趣。
工藝特色
概述
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工藝,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、疙瘩花。《資治通鑒備注》詳細的描述了古代扎染過程:“撮揉以線結之,而后染色,既染,則解其結,凡結處皆原色,與則入染矣,其色斑斕。”其加工過程是將織物折疊捆扎,或縫絞包綁,然后浸入色漿進行染色,染色是用板藍根及其它天然植物,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。扎染中各種捆扎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,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,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.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。現存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。唐代扎染發展到鼎盛時期,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。北宋時期因扎染制作復雜,耗費大量人工,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,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,以致消失。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。除中國外,印度、日本、柬埔寨、泰國、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。20世紀70年代,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,廣泛應用于服裝、領帶、壁掛等。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、多次染色的工藝,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。
扎染與蠟染
蠟染和扎染都是在云南若干種民族中流行的傳統印染方式,兩者的原理相似,工藝上略有區別。蠟染就像照相術一樣,照相術是利用光化學原理,首先對負片(底片)進行光化學反應,按照光的強度,反應程度就不一樣,后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體越透明,越白的影象越黑,被蠟附著的面料就沒有,仍然保持原來面料的顏色,在蠟附著的邊緣,由于蠟的滲透,被染的顏色也形成了滲透的樣子,并且顏色有從無到有的過渡效果,當年煉金的人如果繼續研究化學及蠟染的話,可能就可以發明照相機了。
扎染與蠟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樣的,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動,面料不是靠蠟來附著,而是依靠繩子來裹扎一部分面料,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,其他部分一樣就形成了與染料一致的顏色,捆扎部分也由于液體的浸透形成了顏色的過渡。
用蠟染和扎染工藝制成的壁掛、其他工藝品,極富民族特色,一直深得國內外游客的青睞。若是花色呢就是扎染更自然一些。但要是論圖案畫呢!就應該是蠟染圖案更加豐富多彩,形象地再現了人物風貌、山水花鳥、耐人鑒賞。更加生動活潑。
扎染與印花
扎染是采用針、線等工具將織物根據自己的喜好扎緊,然后染色。由于扎緊處染料無法滲透,所以拆線后便形成了各式圖案。它與印花不同,印花一般可以看作局部染色,要實現印花,必須先依據設計人員設計的花型制作成篩網(或滾筒),在需要的地方印上顏色,不需要的地方則不上色,所需工藝較為復雜,印出的花型也是完全一致的。扎染用染色方法達到了印花的效果,而且由于手工扎法無重現性,所以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扎染飾品,這就是扎染的獨特魅力。
扎染與數碼
數碼藝術是信息化、數字化時代產物下的一種新興藝術門類,反映著強烈的現代文化氣息。拉薩爾—新航藝術學院視覺系主任古納南(Gunalan Nadarajan)說:“數碼藝術指的是那些運用電腦科技各方面的新發展,尤其是資訊、傳播、圖像、生物科學等研究成果,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和過程”。這種藝術創作的形式與以往的模式有所改變。它打破了以往單純設計師創作的模式和思維,能夠把電腦科技以及相關的新信息、新技術進行集合,實現了將電腦強大的存儲功能、編輯功能和設計師的創意能力組合起來,進行“人機互動”設計的超強功能的整合,進而使設計師大化地對各種事物、各個學科體系的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與裂變,產生出陌生驚奇、獨具一格、令人難忘和充滿未來感的全新視覺形象。
以市場為導向,在相應的載體上創造出新的視覺圖案,形成獨具創意、適銷對路和具有藝術附加值的紡織服飾產品滿足市場需求,是現代扎染進行產業化藝術實踐活動的終目的。因此,扎染藝術突破傳統、經典工藝和材料的限制,借鑒數碼藝術進行現代扎染圖案設計,可謂“與時俱進”。它既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價值,又有著很強的應用實踐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