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纖纖毫發經過藝術煅煉和修飾,便成了一幅維妙維肖發繡藝術品。
在中國,尤其是古代中國,人們珍惜頭發如生命,云:“肌膚毛發,受之父母,不敢損傷”。頭發作為高禮節的信物傳遞著人們的忠誠,堅貞和無限深情。女子把自己的頭發贈于心愛的人,誓“伴君左右,同患難,共榮辱”。新婚夫婦將雙方頭發纏繞一起以取“永結同心。不離不棄”之意。而男子也稱與自己同舟共濟,歷風經雨的妻子為發妻,飽含珍視,感激之情。佛教里,佛教徒皈依佛門時都要剃度,不僅是“了卻塵緣”,也是表達對菩提的虔誠和普濟天下的堅定。頭發是生命的部分,是精神的代表,發制禮物表達的更是對受贈者的高致意。
唐代佛教鼎盛時期,虔誠東臺西溪信女開始用自己的纖發,在絲絹上繡成如來佛、觀音菩薩像,朝夕頂禮膜拜,這便是發繡的源頭。到元末明初,發繡突破了宗教題材,表現內容不再囿于人物肖像,藝術手法推陳出新,畫繡結合,催生出一件件傳世佳作。而到晚清年間,這一藝術奇葩竟衰落近乎湮滅,人們只能從博物館的珍藏中依稀窺見她往昔的風姿。
發繡,運用頭發繡制的繡品。頭發具有特殊性能,堅韌光滑,色澤經久不褪。發繡以發代線,利用頭發黑、白,灰、黃和棕的自然色澤,以及細、柔、光、滑的特性,用接針、切針、纏針和滾針等不同針法刺繡。發繡白地黑線,適宜繡制摹線(白描)人物,山水和建筑物等,人物一般背景較少。以質樸素凈取勝,繡品針跡細密,色彩柔和,風格獨特。其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,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。